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焦作 > 正文
孟州:一位非遗传承者的“匠心”
2022-11-17 15:51:12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据考古发现,我国使用大漆的历史非常悠久, 早在8000多年前,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就能从漆树上提取汁液,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漆, 涂抹在各种器物上, 这样不仅美观而且防水耐腐,而金缮的主要用漆就是这种大漆。”11月6日,在孟州市竞初金缮文化艺术工作室,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髹饰金缮工艺第三代传承人梁育铭正在向几个小学生介绍传统金缮工艺的知识。

今年45岁的梁育铭是孟州市会昌街道北韩庄村人,自幼在其祖父的影响下一直对瓷器修复十分爱好。2014年后更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研究这门技术,在翻阅古书《髹饰录》和向洛阳的一些工艺大师学习交流后,他的金缮手艺有了很大的提高。2020年,他的大漆髹饰金缮工艺被评为孟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这家工作室陈列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瓷器,有的只是简单的复原,但更多则是经过修复师个性化的再创造呈现出独特的创意之美。金缮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瓷器修复,最早出现在瓷器工艺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孟州在历史上曾处于中国几大名窑的中心地带,这里的人们自古就有使用、收藏陶器、瓷器的传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使用收藏的过程中,因陶器、瓷器易碎的特质,一些较为珍贵的陶器、瓷器需要保存,由此产生了金缮行业,出现了金缮手艺人。”梁育铭介绍说,由于近代中国人民生活贫困,该项技艺的传承一度中断,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金缮手艺才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金缮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以金修缮,主要用天然的大漆来黏合器物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其间多次打磨、上漆,直至与器物原形契合得严丝合缝。修补成型后,置入固定温度湿度的空间进行阴干,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做底、涂漆、打磨、抛光、描金、描漆、清洗、拼接、补缺、修整、补漆、装饰等每一道工序, 都体现了传统技术的工艺之美。

“每一件残缺的器物,都记录了人生弥足珍贵的独特时光,承载了无法忘却的记忆。”梁育铭说。每一次修复前,他都要对器物的历史、质感和破裂形状进行细致的研究,为其量身打造一套修复方案,通过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设计思维,让器物与漆融为一体,再次赋予器物生命。

“时代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艺遗产、精神遗产,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梁育铭在传承金缮工艺的同时,还学习了瓷器修复的另外一种工艺——锔瓷,并且在原有技术上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高科技材料钛来作为锔钉钛金属材质轻、耐腐蚀、强度高,它既可以将瓷器修复得更加牢固,还又体现出了另外一种艺术之美。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孟州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隔河相望,自古就是京畿要塞重镇、人杰地灵之乡。近年来,该市以弘扬韩愈文化、繁荣黄河文化、开发水浒文化、挖掘南太行窑洞文化为抓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该市成立了孟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孟礼相愈文化传播公司,对黄河澄泥砚、大漆髹饰金缮工艺、火龙舞、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焦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孟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名,孟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名,省级展示馆1个。

该市充分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不断实践。通过组织非遗实物展、火龙舞等各类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将民间艺术和文化资源融入到景区中,以“旅游+民俗文化”形式,传承与利用非遗技艺,深化农文旅游融合发展,为游客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文化旅游体验,为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市场化发展搭建平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自强自信,守正创新,持续做大做强韩愈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升孟州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凝聚力。”该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李小慧/文图)

责任编辑:hN_1708